首页 > 协会工作 >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协会工作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时间:2006-08-14 21:46:08
一九九三年三月协会在广州召开了成立大会,六年后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二届理事会,如今又过去了五年,今天我们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这五年间,国家的经济管理模式、协会与政府的关系、行业的快速发展等工作背景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协会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人员构成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二○○一年,国家轻工业局撤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家对工业行业的一般事务性管理逐渐由政府管理转向行业协会管理,协会原有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的政府牌子被摘走了,一方面协会的工作空间和自主性加大了,而另一方面协会原来具有的政府行政权力失去了,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协会工作的考验。协会的二届理事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和运转的。

五年来,为适应工作背景的变化,协会工作紧紧围绕为饮料行业服务,促进中国饮料工业健康发展的办会宗旨,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我们的能力,加强协会工作的行业化、会员化,着眼于长远着手于现在、着眼于宏观着手于微观,努力促进“政府办会”向“会员办会”的过渡。现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向大会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饮料行业继续持续快速增长

1、总量分析(略)

2、行业运行状况(略)

3、品种结构(略)

4、地区分布(略)

5、企业集中度(略)

6、供应商

在中国饮料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饮料业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外资企业开始采用国产设备、国产包装、国产原料,国产茶粉、茶浓缩液、浓缩苹果汁等已成为饮料企业比较普遍的选择,并走向了国际客户。因此从2003年起行业开始了中国饮料业优秀供应商的评奖活动。

7、饮料业发展需面对的问题

人力、财力、管理效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同时加强产品质量的事先、事中、事后的管理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生产模式面临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的挑战。对现行的生产工艺、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助剂、包装应从食品安全的视角重新认真审查、修正、把关,目前,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已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将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上环节中不合格的应主动改正,不要被迫被动改正。今年被曝光的几起食品质量事件应该说与传统做法有一定关系。

产品质量一定不要碰标准的红线,杜绝生产不符合标准(特别是强制标准)的产品。

注意建立高效快捷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媒体的沟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既要安内也要抚外。一个企业的问题可能会殃及到行业的发展,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从今年几个行业发生的质量危机事件,反映了行业整体意识的重要性。协会的每个会员都有维护行业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市场竞争过程中应吸取其它行业一损俱损的教训,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发展自己,立足于共同发展,开展有序有度的公平竞争,将蛋糕做大。

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废水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标尺之一,也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协会职能的转变

随着2001年国家轻工业局的撤销,协会原具有的部分政府职能逐渐弱化,但政府与协会间的双向需求逐渐加强。

五年来,协会始终坚持为行业服务、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关注行业重大问题、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关注企业需求、关注市场、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变化,努力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个服务”中,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符合广大会员的利益、为行业服务是中心。在与政府的工作关系中,努力做好配角,坚持到位不越位,积极向政府反映行业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五年中很多政府部门都对协会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理解,如饮料消费税、浓缩橙汁关税、外国牌号饮料的管理、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执行与查处、中国名牌、免检产品、食品标签通则的执行等。在与会员的关系中,与过去的为企业服务相比更加明确了为会员服务,努力发挥会员参与协会工作的能动性,如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在开展行业的标准、技术服务、技术政策等工作中,坚持问题来源于企业(会员)、解决依靠于企业、结果服务于企业的工作方针。在涉及市场竞争等重大问题时,坚持以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取得会员的公信。

五年来,协会工作呈现出的趋势是,政府交办的工作比例在减少,为行业为会员服务的工作比例在加大;被动性的工作在减少,主动性的工作在增加。工作的内容逐渐集中于政策、信息、技术、搭建行业活动平台、协调等方面;工作的方式更加倾向于依靠会员、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国外同业组织的沟通合作,加强协会及秘书处的自身建设。

三、协助政府工作,促进行业发展

协助政府制定食品行业“十五”“十一五”规划中的饮料部分,提出行业发展方向、技术改造方向、科研发展方向、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等,在国家计委制定的食品行业“十五”规划中,饮料行业成为五个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为有关企业争取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高科技项目中果蔬饮料、茶饮料、植物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项目的立项审批创造了基础。

2001年,对国家经贸委《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提出建议:淘汰100瓶/分钟的碳酸饮料灌装线和5吨/小时以下的浓缩苹果汁生产线及塑料软管饮料生产线。

2001年,应国家经贸委要求编写了《饮料行业新产品发展指南》;为国家经贸委出具了饮料行业PET切片使用情况及进口瓶级PET切片建议的报告。

2002年,受国家经贸委委托,组织少数重点浓缩苹果汁出口创汇企业召开发展对策研讨会,分析了行业的现状和存在为题,并提出了行业发展的有效建议。

2003年,对国家发改委《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提出增加以下项目建议:1、果蔬汁等饮料营养成份、微生物、重金属、农残等快速检测的设备与技术,2、水果、蔬菜汁冷藏生产设备与技术,3、运动饮料、功能饮料的生产设备与技术,4、饮料复合软包装的生产设备与技术。

2003年,对国家发改为《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提出不予免税的项目:聚酯瓶饮料灌装线≤1.2万瓶/时(600ml规格);玻璃瓶碳酸饮料生产线;≤5吨/时的带式榨汁机。

2003年,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提出建议增加项目“利用…饮料废渣生产的饲料…果胶、香精…”。

2003年,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鼓励类提出建议,其中果蔬饮料、茶饮料、蛋白饮料、咖啡饮料列为鼓励类的建议被采纳。有关企业在扩大鼓励类项目生产能力时已享受到减免税的政策。

2004年,对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提出建议,“采用高新技术的粮食、果蔬、茶叶、植物和肉类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列入鼓励类项目;“地下水形成明显漏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城市的新建天然矿泉水项目”类列入限制类项目。

2004年,对“十一五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建议:重点开发植物蛋白饮料、植物饮料、运动饮料、含乳饮料、果蔬汁类饮料等新品种。

2001年国家轻工业局撤销前,协会直接从事了对外国牌号碳酸饮料的日常管理工作,2001年起协会转变为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200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和海关总署发布《调整外国牌号碳酸饮料管理工作》文件,协会协助政府开展了有关工作:2003年,按照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的意见协会组织召开了“外国牌号碳酸饮料管理工作座谈会”;同年按照“两委一署”公告,接受政府和企业委托,配合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召开了三次协调会,协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目前,对“两乐”企业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加强信息、技术服务等,提供所有会员应该享有的服务,因此与以往相比,在颁发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奖牌的基础上,本次大会首次颁发了包括两乐企业在内的全国前二十名企业奖牌。当然根据政府要求协助开展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

四、关注行业重大问题,促进行业发展

主要集中在税收政策、市场引导、质量管理几方面

1、消费税

第二届理事会期间,饮料产品是否被开征消费税始终是协会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国外对饮料产品的税收政策,2000年协会组织了考察团对几个国家进行了考察,基于当时国内国外的情况,政府采纳了协会的建议,暂未开征饮料消费税。2004年10月,协会再次接到财政部通知,要求协会就2005年开征饮料消费税事宜准备行业意见,提出几种征税方案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协会立即着手有关工作,组织有关企业提供相关情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统一等企业都积极参与到本项工作中,提供了相关情况和企业的建议。通过对全行业情况的汇总分析,协会于11月4日向财政部税征司提交了题为《中国饮料业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关于对饮料是否开征消费税的分析》的报告,该报告以详实的情况和充分的理由说明饮料行业不宜开征消费税内在和外在原因,得到财政部消费税主管领导的认可。

2、浓缩橙汁关税问题

加入WTO时我国确定的冷冻浓缩果汁关税由入世前的75%降至7.5%,但2004年某地海关发现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对产品归类的解释及-18℃贮存的浓缩橙汁的性状,认为应按非冷冻浓缩橙汁征税,2004年7月,国家海关总署将该类产品的进口关税由7.5%调整为30%。浓缩橙汁在我国主要依靠进口,关税的调整对企业对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协会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反映给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有关领导,并一同走访了国家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和国家财政部关税司,反映了会员单位、国际果汁生产商联合会、巴西柑橘出口商协会对此次征收关税税率变化的极大关注和具体意见,并将此次关税问题意见提交给了两部门相关领导。协会也几次组织相关企业,对此事请进行讨论,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协会又多次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进行了沟通,作了补充报告,并且开展了国际上其他国家进口橙汁关税税率和我国橙汁进口情况的调查。2004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在《关税征管司关于“冷冻橙汁”归类问题的通知》中,依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确定-18℃贮运的浓缩橙汁关税回归到7.5%。

3、糖精风波

2000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98种饮料含甜味剂的比较试验结果,片面得出“饮料合格率低”,“饮料使用糖精过滥”的结论,加之媒体不明真相的宣传,严重影响饮料消费市场,为此协会秘书处在对中消协的比较试验结果进行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全国饮料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仅有两个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甜蜜素超标)、大中型企业饮料质量过硬、个别小企业需加强质量管理的结论,通过媒体发表了《我国饮料质量可信赖》的文章,对澄清观念、维护消费者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与中消协进行了良好沟通,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4、关于“水”的争论

2000年春天,我国部分企业、学者、媒体和消费者开展了一场围绕纯净水、矿泉水以及其他水的争论。无休止的争论,严重影响了各种瓶装饮用水的生产和销售。对此次争论协会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而又科学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积极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情况,另一方面认真听取专家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建议,形成了“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纯净水,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各种瓶装饮用水应共同发展”的观点。协会于同年6月召开“2000年中国饮料行业瓶装饮用水发展研讨会”,邀请了众多媒体参加。并在全国政协召开的“饮用水与健康的研讨会”上重申上述观点。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平息“水”的争论、促进“水”市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积极参与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

基于政府和企业对饮料行业中国名牌工作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起,协会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了中国名牌的申报和评价工作。至今,瓶装饮用水和植物蛋白饮料的十家企业十一种产品被评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果汁饮料的三个企业的三种产品被评为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部分企业的浓缩苹果汁和豆奶粉产品将被评为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

6、饮料市场调查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市场,掌握饮料市场消费者的需求,2000年协会首次出资组织了饮料消费市场调查,于6~7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发放近6000份调查问卷,得到数万个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解渴、口感、营养是购买饮料的三大功能因素,而价格则决定购买饮料的品种、档次;消费者对本协会推荐的品牌认知度较高。

继2000年协会对饮料市场的调查后,2002年又请尼尔森调查公司将其对中国饮料市场的调查结果与饮料企业分享。此外,协会还充分利用会刊,报道国内外饮料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生产和进出口情况以及营销中如何避免和应对价格战,防止窜货等内容,供企业借鉴。

7、标签“鲜”字问题

2004年7月,部分地方工商部门对饮料标签的“鲜”字提出质询,并依据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期对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解释,认为“鲜”字问题属违反标准,拟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基于该问题可能会对全国相关企业产生连锁反应,协会非常重视,于8月26日组织汇源、娃哈哈、康师傅等部分果汁饮料企业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行了认真的理解,认为今后标签上标注的商品属性名称中不适宜再用“鲜”字。针对“鲜”字问题的定性、处罚及处理,协会多次与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有关领导交换了意见,将进一步探讨解决的方法。2004年10月13日,协会收到了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草拟的《关于在食品行业中对“鲜”字标签标注的规范使用开展整改活动的通知》,文中指出“经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司局同意:2005年6月1日起,各相关生产企业不得再违规使用有“鲜”字问题的标签和包装物进行生产。“旧”标签产品市场流通时间截止到2005年9月1日。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告知,由于“鲜”同时涉及到牛奶,正式文件已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期间,协会的工作得到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理解,工商总局答复:地方工商部门暂不对存在“鲜”字问题的饮料产品进行处罚,待国家几部门的整改通知出台后,再行处理。公平交易局将上述建议电话通知了有关地方省级工商部门,协会也将工商总局的意见书面告知了企业,为企业争取了标签的整改时间,减少了损失。

8、QS认证及查处

今年7月1日起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对饮料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注QS标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005年4月,协会走访了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市场准入处,向市场准入处提交了《关于对饮料实行市场准入检查问题的函》,从企业和政府角度出发,为便于执法部门执法更严谨更科学并且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损失,分析了饮料行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建议给予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以适当的QS标注缓冲期;委托加工的产品可仅标注获得QS编号的委托方企业的相关信息,不必标注被委托方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调整空气洁净度的标准值等。对于协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市场准入处领导认为客观地反映了真实情况,既有各类食品的共性问题也有饮料行业的个性问题,考虑到饮料行业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在QS的实施和检查中应有别于普通的加工食品,初步认可了协会建议,之后协会又就此问题进行了两次补充报告。国家质检总局于今年6月发出通知,明确了“无证查处”的饮料品类,对特殊用途饮料和固体饮料中的豆奶粉暂不实施无证查处。企业在此期间遇到的饮料品种被撤架或不准进入卖场等问题,协会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市场准入处有关文件规定进行了回复,使部分问题得以解决。

9、积极支持企业反倾销应诉工作

1999年美国苹果汁生产商对来自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实施反倾销立案申请,并正式立案。美国“反倾销”的仲裁结果是,应诉企业平均关税率为28%,而非应诉企业关税高达54%,使我国的苹果汁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为配合企业的反“反倾销”工作,协会当好无名配角,开展了有关工作:请政府官员和专家为企业做专题讲座;在内部会刊上宣传有关的知识信息;在参加国际会议期间介绍我国浓缩苹果汁的市场化生产的实际情况;同时针对我国浓缩苹果汁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向国家计委书面报告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上工作对中国浓缩苹果汁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增加总量、发展新品,根据国内外特别是台、港、澳、日本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协会适时召开不同新产品的研讨会,从技术、市场、宣传等角度引导和协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五年来,先后举办上述类研讨会共11次,饮料产品种类涉及:豆奶、瓶装饮用水、茶饮料、植物饮料、果蔬汁饮料、浓缩苹果汁、功能饮料、运动饮料和含乳饮料。在饮料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类产品研讨会是启迪企业开发新产品、避免产品同质化的措施之一,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大会首次开设的新产品、新品牌创新奖就是为了鼓励品牌创新和品种创新,今后还将继续下去。

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召开了“中国国际饮料科技报告会”,“2005中国国际饮料科技报告会”也已筹备完毕,三次会议共征集到论文251篇,评出入选论文236篇、优秀论文26篇,整理、编审、出版了三本科技报告会论文集,成为饮料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2003年首次举办了2003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2005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也已筹备待展。展会体现了专而精的特点,参展商产品质量普遍得到了国内大中型饮料企业的认可。在行业重点供应商参展及饮料企业的积极协助与支持下,吸引更多的国际参展商、适度扩大展会规模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近两年来,积极开展了行业产品标准、相关标准、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产品标准中,一个标准已完成,四个标准启动时间已近一年左右,最近新启动了两个标准。在相关标准工作中,积极参加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的有关工作,最近启动了《饮料单位产品耗水量和企业节水规范》标准,同时将继续关注环保标准的开展。应部分企业要求,为企业召开了技术评审会。

协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依靠的是每个委员的智慧、技能、敬业和奉献,因此,本次大会首次开展了对技术工作委员会优秀委员的表彰。

六、办好重大活动 树立行业和协会形象

2003年9月,召开了协会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并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饮料节,期间2003中国饮料业高层论坛及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的饮料品牌文化活动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认真筹备好即将召开的第十四届IFU大会,会前的筹备工作及会务工作采用了国际会议的通行做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开好本次IFU大会,协会与三个具体承办单位优势互补,各负其责,并参加了三次类似的国际会议,目前筹备工作十分顺利。

协会召开的各次会议及出版的《中国饮料》会刊也力求体现行业的国际化、市场化。

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分别参加了于2001年11月和2004年5月召开的悉尼、斯图加特IFU大会;2001年11月加入了国际果汁生产商联合会(IFU);2004年9月参加了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FOODNEWS果汁大会;经过争取,2005年IFU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全球果汁业的精英将通过会议和企业考察加强与中国果汁业的技术和贸易往来;与美国国际饮料协会(ABA)、美国国际饮料科学技术家学会(ISBT)也建立了联系。

为了及时了解国外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协会多次组织出国考察团,参加国际会议、考察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包装、参观国外饮料企业、走访饮料市场等。

八、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对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也是协会为会员、为行业服务的重要平台,日常工作中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工作量。协会的日常信息工作有:

1、《中国饮料》的出版和发行,将《中国饮料工业通讯》改版为《中国饮料》并加以提高,是五年中协会工作的显著变化之一,2002年正式改版,篇幅由24页增至32页,加入了彩色页面,增加了宣传企业的平台,使刊物更美观;2004年篇幅增加至60页,2005年会刊的发行量由原来的800份增加到了3000多份。会刊在内容上既有协会的工作信息、也有行业的发展信息,信息量不断扩充,每期刊物内容尽可能及时、充分、关注热点、并根据食品质量的热点问题发表提示性文章已成为刊物质量的追求目标。

2、2002年2月首次创建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网站并由秘书处人员专人维护,2005年初,协会对网站进行了重新改版,增加了新的栏目,充实了内容,注重了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但特意为行业热点问题开设的“论坛”栏目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希望大家多参与、多提意见。

3、坚持按季度对饮料工业“十强”及“两乐”合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利润、利税进行调查统计,并反馈至相关企业。

4、编辑、出版、完善年度《全国饮料工业企业经济指标资料汇编》,目前,汇编涉及的企业涵盖了全国饮料近80%的产量,反馈至所有参与的相关企业。

5、尝试为企业开展有偿咨询服务。

九、协会的自身建设

1、建立健全协会的分支机构,制定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2003年6月5日,民政部再次批准登记,目前设立的分支机构有:天然矿泉水分会、果蔬汁饮料分会、碳酸饮料分会及技术工作委员会。

2、以现场会议或书面会议形式定期召开协会年会、常务理事会及会员代表大会,研讨和审议协会工作。各分会根据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相对独立地积极开展工作。

3、积极稳妥地发展新会员。五年来,经过数次清理,协会会员有进有出,由327个发展到现在的458个(截止到2005年7月)。

4、加强协会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建设,2004年起建立了每月的秘书处例会制度,用于集中研究业务工作,开展政策学习和业务学习。

5、为适应协会工作需要,2003年起陆续招聘了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了秘书处的力量。

6、2003年起开始建立协会档案,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档案体系。

协会五年来的工作融入了协会全体会员和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努力,更融入了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员积极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在协会换届时应该记住他们为行业所作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基于此,本次大会首次开展了对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员的表彰,这次表彰的人员是关心、支持行业发展的众多人员中的代表,希望通过他们能将行业的谢意传递给周围的人。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希望第三届的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