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质量安全 > 饮料分级是引导 “放飞自我”不可取
质量安全

饮料分级是引导 “放飞自我”不可取

时间:2024-05-21 11:45:11
来源:湖南日报
最近,不少上海消费者在购买奶茶、咖啡等饮品时发现了一个新鲜事——部分饮品介绍页面上新增了“营养选择ABCD”字样的标签。相应等级字母放大显示,用以提醒消费者饮品的营养情况。
今年4月,为帮助大众选购健康食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其中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分级标识。
那么,饮料是怎么分级的?消费者应如何参考分级情况?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以最低等级作为最终标准
此次分级主要依据饮料中4种成分的含量,即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根据饮料中每百毫升含量,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级递减。
例如,被评为A级的饮料,每百毫升非乳源性糖含量不得超过0.5克,饱和脂肪酸不得超过0.75克,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0.3克,非糖甜味剂不得使用。若一款饮料每百毫升非乳源性糖含量不低于11.5克,或饱和脂肪含量不低于2.5克,或反式脂肪含量大于0.3克,那么它就会被评为最低的D级。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此次分级依据的4种成分都是需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在评定等级判定上,把最低等级作为最终总体级别,即将4种成分中表现最差的一项当作最终等级评定依据。例如,某款饮料中,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7克/100毫升,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克/100毫升,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含量为0.2克/100毫升,等级为A级,且未添加非糖甜味剂。饮料的最终评级会参考表现最差的一项,即非乳源性糖含量,被定为C级。
划分4种成分不同等级的具体指标数据,主要参考已有相关标准。以非乳源性糖为例,该分级有3个划分界限,即0.5克/100毫升、5克/100毫升和11.5克/100毫升。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介绍,划分非乳源性糖A级标准的0.5克/100毫升是我国现行预包装食品国标(GB 28050-2011)里规定可被定为“无糖”的界限;5克/100毫升则是国标中规定可被定为“低糖”的界限;11.5克/100毫升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划分“高糖”的界限。此外,为避免“误伤”牛奶,此次分级将糖定为了非乳源性糖,以便将牛奶所含乳糖排除在外。
此次分级中A级标准还对非糖甜味剂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饮料含有非糖甜味剂,那么它便不能被评为A级。阮光锋介绍,非糖甜味剂即人们常说的代糖,比如赤藓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非糖甜味剂有20余种,许多无糖食品、无糖饮料都含非糖甜味剂。
阮光锋说,目前各界对代糖的减肥功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他认为,当下我国批准使用的代糖总体来说是安全的。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用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如果想要甜味又不想吃糖,代糖依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毕竟食物除果腹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提供快乐。”阮光锋说。
不可完全依赖分级标识
此次分级的初衷是为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饮料营养价值,做出更健康的选择。但分级标识不是万能的,消费者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它。
“消费者尤其不要把分级标识当作‘挡箭牌’,觉得选了A级或B级的饮料,就可以‘放飞自我’,敞开了喝。”阮光锋说,饮用量是影响某一成分摄入总量的重要因素。例如,一杯被评为D级的饮料,每百毫升含12克非乳源性糖,如果只饮用200毫升,那么非乳源性糖摄入总量为24克。但若喝一杯500毫升、每百毫升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克的B级饮料,那么非乳源性糖摄入量就会达到25克,反而更多。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产品的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分级差别较大。例如,全脂牛奶中含饱和脂肪,若该物质含量过多或造成饮料评级降低,但这不能说明全脂牛奶营养价值低。“比如美式咖啡,可能会被评为A级,但若其中加一些全脂牛奶,变成拿铁,或许就被评为C级。但二者营养价值没那么大差别,添加牛奶可能更健康。”阮光锋说。
他建议,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要理性看待分级,避免盲目跟风。“现在控糖、减脂成为潮流,但其实对许多身体正常、不肥胖的人来说,是不需要严格控糖、减脂的。控糖、减脂前要合理评估身体情况。在适量前提下,健康人群不必过度纠结一次或偶尔几次的饮食。”阮光锋说。
他建议,除参考分级标识外,消费者还可学习阅读食品营养标签和配料表,选择适合自身的食物。例如,如果血糖较高,含糖多的食物要尽量少吃;如果血脂血压较高,就要格外控制食用脂肪多、盐分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