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动态 > 减重与PET饮料包装的二次污染的风险
科技动态

减重与PET饮料包装的二次污染的风险

时间:2008-06-18 13:32:37
饮料包装的二次污染

大约在二年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饮料生产企业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经过了各项质量检测合格出厂了。但是在流通至消费者的过程中,产品还是出现了微生物的生长 被退回。这时,人们想到了是不是野蛮装卸、恶劣环境运输和储藏等等因素所致……各方折腾了一大圈,最终还是饮料生产企业为这些损失买单。

产品出现污染物有可能是由于产后污染、出厂污染、路途染菌和包装污染等原因。而这些归结为:PET饮料包装二次污染比较贴切,它是指:合格的PET饮料产品出厂以后,以正常的流通至消费终端过程中,由于包装物的密封原因引起的污染。

瓶子和盖子轻量化,降低了物料的使用量。轻量化,大都是采用了保持原有设计的减重,即保持原有的结构,适当降低重量,但是,由于使用或设计不当,会同时伴生了二次污染的可能。尤其是轻型瓶口配合单片盖,二次污染的机会更多。PET饮料包装被二次污染主要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一——生产企业使用不当 轻量的瓶子和盖子的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3025瓶口主要是适用于饮用水,不能用在热灌装;早期的38mm单片热灌装盖子,适合酸性饮料,不适合中性或高固型物含量的饮料。

原因二——缺乏整体开发和检验 饮料企业都希望轻量的瓶子和盖子能代替原有的包装物。实际上,在设计减重时,配套的实验手段和检测方法要模拟货物在物流和仓储等条件下的各项参数指标。不然,减重产品使用要受到限制。

瓶子与盖子的企业通常是分开经营的,属不同的供应商。所以轻量的瓶子和盖子的开发,往往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从整体去考虑,难免存在缺陷。

原因三——整体观念的局限 在原来的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减重,属于小改小革。由于各方的利益,小改小革式的减重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存在不少问题往往是后置的,没有规律出现,难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样的减重,本来空间就不大,二次污染的风险却不小。

不突破旧有的格局,很难开发出适合的减重产品。

如何解决PET饮料的二次污染呢?

措施一——饮料生产企业合理使用轻量化 不是所有的产品适合轻量化的瓶子和盖子;不是轻量化就不存在安全的隐患。28mm单片盖口径适合低酸饮料,38mm的就不一定合适;38mm低瓶口和单片盖适合酸性饮料,就不一定适合低酸性饮料。

饮料生产企业对轻量化的瓶子和盖子要有自己的试用数据,除了常规的,一定要有物流和仓储的数据,不能为了轻量化忽略了二次污染的存在,享受减重带来的好处,同时要承担二次污染的风险。

轻量化的瓶子和盖子能否使用,决定权在灌装企业手里!

措施二——整体的轻量化开发 单一瓶子或盖子的轻量化已不适合整体安全的需求。把瓶子和盖子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寻找它们在轻量化时的最佳安全结构。

15年前,美国的奥克亚(Alcoa)公司相继开发了28mm的1716,1810瓶口和PCO瓶盖的整体技术,人们至今还在使用。

10年前,英国开发了撒哈拉27mm瓶口和瓶盖的整体技术,人们至今还在使用。

2007年,在德国的K-SHOW展会上,意大利的萨克米(Sacmi)公司推出了成熟的ML(Multi-Lok)瓶口与盖子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从整体上解决了轻量化的密封安全问题。瓶子的重量下降2克,盖子下降0.8克,可以广泛应用在瓶装水、汽水、热灌装和无菌系统。目前,美国在墨西哥的可口可乐公司已开始使用。

为了降低了成本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供应商开发轻量的包装容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不能为了降成本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进行整体的轻量化改造,不仅满足了饮料企业对降低成本的需求,还有助于从包装技术上解决二次污染的难题。

(《出口商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