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鄱阳湖千里浩瀚水面消失 城市上千万人遭受危机
社会新闻

鄱阳湖千里浩瀚水面消失 城市上千万人遭受危机

时间:2008-03-03 15:25:20
随着2008年早春的到来,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曾经碧波千里的浩瀚水面消失了。据统计,鄱阳湖大旱,河畔的城市有上千万人遭受了危机。

鄱阳湖喊渴,除了自2006年以来沿湖地区持久干旱、上游来水少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似乎人为的危害更为可怕。

围湖造堰随处可见

料峭春寒中,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老渔民谭生根坐在干裂的湖边,一脸茫然。一年之初,本想多打几网鱼卖个好价钱,可是几网下去,都是几条小不拉叽的鱼。他介绍,往年大鱼一天能捕上几百斤,鱼是一年比一年难捕,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每年的打鱼旺季是八九月,而2007年很多渔民在八月就收网了。谭根生认为,收网的原因是打鱼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一天的开支,很多渔民准备另谋他业。

记者在走访鄱阳湖周边县时,多位渔政分局局长认为,围堰堑湖是一大原因,鄱阳湖一块块被瓜分干了。

鄱阳湖水域非法围湖造堰不断发生,一些地方形成了一股风潮。一些农民利用旱季湖底裸露时机,在鄱阳湖湖底筑起1米到5米高的围堰,围堵圈占河湖水域,枯水期湖水逐渐退却后,围堰者就“坐收渔利”。

有的20多公里长、二至五米高的围堰,圈占了近五千亩水域。这种情况在2006年底尤甚。

全国政协委员傅琼华说,如今在鄱阳湖围湖造堰与当年围湖造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靠湖吃湖”、破坏生态的做法。非法围堰不仅破坏湖区渔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湖面行洪,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有关水产科研人员也指出,这是违规的“瓮中捉鳖”。围湖造堰是对鄱阳湖野生渔业资源的一种野蛮掠夺,破坏了野生鱼类的正常洄游繁衍和鄱阳湖候鸟的食物源。

速生杨吞食鄱阳湖湿地

自2000年以来,在招商引资的浪潮中,一场“种杨风波”席卷鄱阳湖区12个县市中的11个,达到19.83万亩。鄱阳湖区的11个县市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鄱阳湖湿地大量种植速生杨。湿地速生杨树疯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种杨后果很快凸显出来。沿湖湿地上有着连绵不断的杨树林,“杨树增多,鸟类明显减少”。其时,反对的声音开始出现,专家指出大量种植杨树会改变湿地性质,使湿地旱化,并且对候鸟安全迁徙不利。

可湖区一些县市对造林商的招商引资兴趣浓厚,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一直在发出反对的声音,该局2004年6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就此上报,省林业厅等部门为此专门下函到当地政府,严禁在鄱阳湖吴淞高程18米以下种植杨树。

2005年的时候,各地基本停止了种植杨树,但到了2006年又开始反弹。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种植杨树的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得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损害的却是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无序采砂加剧湖底沙漠化

在鄱阳湖蛤蟆石段,记者看到一条条吊砂船、采砂船、运砂船,这些船只堵塞长江江面,有些船只甚至侵入了长江主航道。星子到湖口水道,难以计数的挖砂船穿梭而过。曾经碧波万顷的鄱阳湖被搅成了一锅粥。记者多次路过湖口水道,随处可见“百舸争流”的挖砂场景。

鄱阳湖渔政管理人员分析说:“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层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包括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挖砂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

鄱阳湖无序采砂和监管成为鄱阳湖资源环境的一大“顽症”。记者了解到,沿湖地区的一些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公开拍卖湖区的采砂权,且存在只收钱不管或难管的问题。

据了解,1998年开始至2003年,江西有关部门开始规划治理鄱阳湖,情况有所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无序的状况。

江西省余干县渔政管理分局局长张继林认为,采砂对鱼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影响,吸砂王把整个河床都破坏了,微生物中的螺蛳、小蚌这些鱼类的美味全被吸干净。加之这个场所遭到破坏,鱼类根本没地方产卵。

当地渔政人员介绍,功率达几千马力的大型采砂船,一次作业就可将水深30米、半径60米范围内的砂石吸个精光,形成100米宽的大坑,几百只砂船在鄱阳湖上穿梭往来,马达声日夜响个不停。

江西省鄱阳县渔政分局局长王兴干也认为,无序采砂,对鱼的生长环境破坏确实很大。

鱼少了,湖边竟出现了“人鸟争食”的尴尬。当渔民为生计疯狂捕捞仅剩下的鱼苗时,岸边的候鸟也无食可觅。记者在鄱阳湖湖边看到,大量湖边湿地已完全干涸,甚至干裂变硬。在一些湖边布满了“迷魂阵”———这种专门捕鱼的工具,只要进入,鱼苗也无法逃脱。

“鱼没了,候鸟没了,湿地的生态食物链将被打断。不出几年,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将会消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担忧。

如果说采砂是湖泊受到影响的重大原因之一,那么生态链的平衡发展,更不可忽视。江西湿地管理中心陈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然灾害面前,人为灾害才是最可怕的,需要合力来保护这条生态链。保护这条生态链,就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