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骗人的“酸性体质学说”
社会新闻

骗人的“酸性体质学说”

时间:2011-01-05 13:21:19

作者:方舟子

国内保健品厂家喜欢“科普”一些独特的“医学理论”,作为推销其产品的依据。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酸性体质学说”,因为听得多了,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医学常识,甚至连一些医生也跟着说。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是7.35-7.45。由于环境污染、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如果血液的pH值小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会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亚健康症状,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因此,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或者到美容院进行“排酸”。

国内有一位推销保健的梁姓人士声称“酸性体质学说”是他首创的。其实这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国外提倡“自然疗法”的人士早就宣扬这些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推销保健品。只不过在国外这被视为没有科学依据的另类医学,并不被医学界所认可。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酸碱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碱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但是这种区分没有意义,因为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变成了“酸性食物”。胃酸是强酸性的(含0.2-0.4%的盐酸),pH可低到1-2,在它的作用下,食物都成了酸性。食物从胃进入肠道,被碱性的肠液中和,又成了“碱性食物”。所以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来是酸性还是碱性,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变成“酸性食物”,再变成“碱性食物”。

“酸性体质学说”宣扬者说,他们说的“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并不是根据食物本身的酸碱度来划分的,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来划分的。比如明显是酸性的柠檬实际上是碱性食物。但是一种食物含有很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产生很多种有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根据哪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呢?如果说要把其所有的代谢产物的性质综合衡量,又如何测定呢?所以这样的划分乃是没有依据的想当然,其实就是把认为是好的食物说成“碱性”,不好的食物说成“酸性”,因此不同的“专家”划分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有时互相矛盾,让相信他们的读者无所适从。

即便这些“专家”对食物的代谢产物做了具体的研究,这样的划分也没有意义,这是因为食物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让血液的酸碱度发生变化。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都是配对存在的,组成了缓冲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们有强大的缓冲能力,确保血液的酸碱度不会轻易受到代谢产物的影响。

此外我们身体还有几套机制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如果膳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在血液中累积有可能让血液变酸性,这时钙会从骨质中释放出来中和它们。因此蛋白质摄入过多能导致钙质流失,对健康不利,但这并非由于它们会让人体变成了酸性体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送到了血液中形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如果累积太多会让血液变酸性,但我们通过呼吸能不停地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在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酸性物质,例如尿酸、丙酮酸、乳酸,它们通过肾脏排到尿液中。尿液的酸碱度倒是很容易受到吃的食物的影响,但是那是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让血液的pH小于7.35,那也不是属于所谓“亚健康”的“酸性体质”,而是酸中毒,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例如由于呼吸系统出了问题,二氧化碳排出有障碍,导致血液中碳酸的浓度过高;由于肾功能出问题,导致酸性物质没法通过尿液排出去;由于糖尿病、缺氧、休克等情况导致体内有机酸产生过多,都能出现酸中毒。这是由于疾病使得体液过酸,而不是相反。

反之,如果血液的pH值高于7.45,那就是碱中毒,同样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所以并不是“碱性体质”就是好的。“酸性体质学说”的宣扬者宣称体内环境如果偏碱性就能抑制癌症,在pH 8.5时能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细胞却能存活云云,是无稽之谈。在那样的条件下,正常细胞同样会被杀死。

总之,“酸性体质学说”是一种骗人的伪科学学说,如果相信了它而去购买“排酸”保健品,那是在浪费金钱。如果根据它来指导饮食,反而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谷类、鱼、肉、蛋等都被“酸性体质学说”的宣扬者列为应该避免的“酸性食物”,而其实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如果长期避免吃它们,会导致营养不良。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性、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