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人民日报:企业融资要多靠债市 股市已到极限
社会新闻

人民日报:企业融资要多靠债市 股市已到极限

时间:2012-07-03 10:06: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企业融资主要有三种路径:银行贷款、股票上市融资、债券融资。股市和债市直接融资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尽管近年股票上市加速,但仍然难解企业融资之渴,债市发展的空间很大。
  从中长期看,改变企业股权融资的偏好、发展债券市场的社会基础还需要大大强化,比如社会诚信文化、法治建设、评级体系、债券风险担保机制、债券市场需要依托的人才等。
  中国的债券市场正进入高速通道:5月21日起,符合条件的可转债可计入回购质押库,可转债质押回购融资启动;与此同时,6月8日中小企业私募债第一单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当日,深交所首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也完成发行。
  债市的扩张,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短腿”——债券市场正在迅速成长。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着力点不在股市而在债市
  在不知不觉中,债市的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截至2011年底,其股票总市值为14.8万亿元,股票的成交额为23.8万亿元,而债券的成交总额也突破了20万亿元,达到了21.1万亿元。这意味着,债券的成交量已接近股票的成交量。
  而2009年的时候,上交所债券总交易量仅4万亿元,但2010年债券市场交易量是7.5万亿,增长了80%左右,2011年交易量更是突破21万亿元。
  债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新债发行加速有关。2010年,上证所新上市的各类债券100多只,2011年再新增加各类债券100多只。以公司债为例,2001年,债券公司信用债融资全年不到150亿元;到2010年,公司融资已接近1.2万亿元。据测算,过去10年,增长了近80倍。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看来,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角度讲,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讲,最大的潜力在债券市场。他在多个场合谈到,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最近两三年股市的筹资量中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达到55%左右。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不在股票市场,而在债券市场。
  债市内部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已发行的债券70%由银行持有,聚集的风险无法分散
  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有三种路径:向银行贷款融资、股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但三种融资方式明显存在“跛脚”的状况。
  央行发布的《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累计增加7.47万亿元。这是间接融资的规模。
  而股票市场融资明显低于银行贷款。融资功能强,是过去10年中国股市的一大特点,但其总量远远不及间接融资规模。17年间,包括新股发行、再融资等,上市公司共计从沪深两市集资4万多亿元,只是2011年银行贷款余额的零头。
  尽管上市加速,但仍然难解企业融资之渴。目前仍在等候上市的企业有上千家,即使是一天上市一家公司,也得要3—5年才能完成。而与全国十万余家股份公司相比,这个数字仍是杯水车薪。
  而债市发展的空间则大得多。目前,中国的债市总市值已达22.36万亿元。惟一的缺憾是,债市内部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数据显示,目前,已发行的债券70%由银行持有。中国的债券交易主要在两个市场:一是银行间市场,二是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由于大多数债券投资者都是银行,所以债券大多在银行间市场流动和交易。与银行间的债券交易相比,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仅为银行间市场的二成左右。
  在张育军看来,银行间市场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国家层面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国家信用推动,老百姓放心。但如果债券市场大都是国家信用,那么这个市场也是不健全的。”
  张育军认为,国家把债券发给银行,虽然确保了债券的发行和收益,但对整个债券风险分担考虑得不周,债券聚集的风险无法分散。而实际上分散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债券通过有效的市场渠道进入到最终投资人手里,也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分享债券的投资收益。投资者参与多了,也可以让更多企业在债市融资。
  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成本更低,但企业却都以上市为荣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都以上市为荣。但事实上,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成本更低,企业却没能很好地应用这种方式。”上交所有关人士分析,债券融资企业承担的是债务,而股市融资企业却要出让股权,股权的代价远比债权高。因此,应该鼓励更多企业到债市融资,而不仅是在股市融资。这需要改变企业和大众股权融资的偏好,更好地建立起对债权融资的偏好。
  张育军谈到,尽管这个市场很小,最近几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为扩大以社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可以吸引更多元的投资者加入债市。正是有了这种基础,推动中小企业私募债、可转债质押回购才成为一种可能。
  证券交易所市场实际上是以个人投资人为基础的。张育军以为,从中长期来看,改变企业股权融资的偏好、发展债券市场的社会基础还需大大强化。比如,诚信文化、法治建设、评级体系、债券风险担保机制、债券市场需要依托的人才,这都是很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