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荞麦产业:挖掘资源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社会新闻

荞麦产业:挖掘资源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时间:2020-06-02 05:34:39
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
“我国荞麦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人均消费却不足1公斤,相关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推进亟待加快。”在 5月23日在线举办的“产学研协作促进荞麦产业扶贫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共同呼吁。
来自食品加工、营养、标准制订等领域的在线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计50余人,围绕产学研结合促进荞麦产业扶贫发展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和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食物营养所”)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主办。
此次会议的举办,旨在加强产学研融合,促进荞麦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产业扶贫,同时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及支撑。会议由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主任王靖研究员主持。
发掘中国荞麦产业特质潜能
“2018年,我国荞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9.1%,但人均年消费量仅0.795公斤。要通过对标《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发掘中国荞麦产业特质潜能。”多年从事荞麦研究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陕方呼吁。他概述了全球荞麦分布、中国荞麦种植及产量,强调我国作为荞麦年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的第一生产大国,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介绍,在品质特性方面,荞麦蛋白是谷物蛋白中的特例,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在功能研究方面,荞麦的功能成分与其他禾本作物相比差异最大,同时也是研究深入,成果突出的领域。陕方介绍,作为“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荞麦的特质与潜能十分明显,对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胡新中教授,就影响我国荞麦产业化发展需求做了深度剖析。“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荞麦加工模式,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发挥。要解决好荞麦难吃、难做、难保存的问题。如何抓住产业痛点,要从国内外消费趋势、从市场、从共性问题中寻找。” 胡新中从产业角度分析了荞麦制品存在能吃但不好吃、有功能吃不到、怎么吃吃多少、有产品无品牌、有加工无设备等瓶颈问题,并提出要围绕市场需求,狠抓产品痛点,苦练技术功夫,讲好市场故事,做好大众化产品,做精高附加值产品,做强功能产品,做靓休闲产品,做进中央厨房,推动荞麦食品产业化。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周小理教授,长期从事荞麦蛋白(肽)功能活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在报告中,周小理从荞麦蛋白的结构及其组成、荞麦蛋白(肽)的功能活性、不同加工方式对荞麦蛋白结构的影响、超高压处理对荞麦蛋白特性的影响四个方面,重点阐明了荞麦蛋白(肽)抗氧化、提高免疫、调节脂代谢的功能;阐释了高活性荞麦13S球蛋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以及主要活性位点和可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介绍了适度超高压处理下荞麦球蛋白吸附胆酸盐及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生物活性优于传统加热处理的新发现。同时,她推介了低GI杂粮饼干、杂粮面包预拌粉等杂粮系列健康食品以及冷冻面团、杂粮鲜湿面等新型面制品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法国肖邦技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江明能详述了荞麦定等分级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并针对荞麦定等分级应制定感官鉴定图谱,规范容重、杂质检测,提出了平筛+风选、皮磨+心磨+渣磨制粉等前处理方式的必要性。同时,他认为,蛋白质、淀粉、黄酮、膳食纤维等质量指标对荞麦定等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不同荞麦品种加工品质的研究。
特医、特膳将成为产业未来方向
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所长孙辉研究员指出,在荞麦产业的发展中,标准将起到重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荞麦在内的杂粮标准工作。对此观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黄建表示认同。他认为,对于提高农户对荞麦的种植积极性,也可从相关标准制订入手。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段盛林教授指出,荞麦产业的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契合。对于包括苦荞在内的杂粮食品,大多宣传的是低GI。今后,可以在低GI的方向上纵深发展。
“特医、特膳,将成为苦荞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鲁绯研究员则认为, 苦荞等杂粮通常生长于边远地区,因环境特征而具有特殊活性。他希望加快苦荞等特色资源对接内地消费大市场。将荞麦融入馒头、栲栳栳等传统食品,进入更大的主食化市场。
“从长远来看,应构建不同地区的种质资源库。”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覃瑞教授谈到,在调研考察中了解到,不同地域品质差异大,退化现象出现。当前要摸清荞麦资源“家底”,从食品资源道地性着手。在资源普查过程中,可借鉴中药材方面的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