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巴西模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回收之路
时间:2009-03-17 08:23:40  
 

在资源回收领域,当我们谈论国外的再生利用、生物堆肥、垃圾发电等等先进技术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引进这些硬件技术很容易,但一切先进处理的前提都是垃圾分捡水平,只有分类越干净、越细致,回收利用、堆肥甚至焚烧才会有效率。要提高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就必须要有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我们会发现欧洲发达国家的回收利用率很高,特别是德国、瑞士和瑞典。但是它们的回收体系需要非常强大的制度、设备和资金支持,也需要普通居民的高度配合,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做到。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往往是劳动力成本低,城市中社会劳动力有富余,废弃物回收的背后多是一支庞大而有效率的蜂群式的拾荒大军,城市废弃物就是他们的生存来源。

在我国,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大量的可回收废弃物“没人收,有人捡”。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个路边垃圾箱从一大早到晚上,会有好几批拾荒者“来访”翻找,社区清洁工则常常在社区垃圾房边主动设几个分类桶,把从各家收来的垃圾袋一一打开,从中找出可以回收转卖的废弃物,分放到分类回收桶里。无论我们如何不喜欢这个事实,清洁工和拾荒大军正是目前我国最为高效的回收队伍。

同样的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比如在东欧,一些新的欧盟成员国在加入欧盟时,盲目学习照搬德国等发达国家模式,投巨资建立官方回收体系并强制执行,结果造成原本依靠废弃物生活的环卫清洁回收人员(包括拾荒者)突然失去生存来源。在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拾荒人员和官方争抢垃圾的现象,一个垃圾箱,官方加锁,拾荒者砸锁,砸了修,修了再砸,好不热闹。

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回收体系呢?巴西的经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简单地说,巴西政府找到了一个一石二鸟的办法,同时解决城市废弃物回收和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首先,政府认识到要求居民对垃圾进行细项的回收分类是不现实的,于是只要求居民作"干/湿分类",并对“湿垃圾”进行收费,以鼓励市民尽可能把“干垃圾”单独交送给回收人员。

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措施,比如免费用地等,鼓励社会富余劳动力(拾荒者)组成专业从事回收和分捡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与政府环卫部门签署协议,针对两类垃圾分别上门回收。干垃圾在合作社里利用简单的传送带、打包机等进行分捡打包,然后根据不同材料,卖给不同的再生利用企业。湿垃圾则送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堆肥等处理。和欧洲不同的是,这些分捡打包工作并不通过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进行,而是人工操作,灵活性高,分捡得十分干净。目前,巴西全国共有435个合作社,在全巴西共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机会,合作社成员的人平均月收入达到巴西最低收入水平的2倍多,相当于270美元。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建立协会(如最著名的CEMPRE,即“促进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联合会”)。通过协会,企业配合政府进行公众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向合作社捐赠各种必要的装备,如运输车辆、传送带、打包机等。协会还经常组织活动,表彰工作出色的合作社和个人,使得从事废弃物回收分捡的合作社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社会归属感得到有效加强,他们感觉自己在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对社会也有贡献。用CEMPRE负责人安德里先生的话说,任何时候,社会都要给最弱势的人群留一条生路,否则只能加剧社会矛盾,而积极引导他们组成合作社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可以看到,面对城市废弃物问题,巴西政府积极作为但并不采取强制手段,而是积极发挥政府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能力,利用政府资源(用地等政策优惠等),鼓励无业人员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综合解决城市包装废弃物管理问题和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首先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助促使社会和谐。其次,使得城市固体废弃物中许多品类的回收率得到提高,比如仅以2004年数据看,全国综合塑料类回收率达到16.5%,PET达到48%,饮料纸盒类达到23%,铝罐达到96.2%,等等。再次,这种回收体系也减少了拾荒人员对垃圾桶、回收站的直接翻检,减少了对城市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影响。

中国目前正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回收的压力。巴西政府在资源回收方面的措施,或许比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能够帮助解决中国近年面临的问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杨斌)

 
版权所有: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Copyright2000-2004 chinabeverag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46 4668 传真:010-8446 4236 E-mail:zyx@chinabeverage.org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丙2号天元港中心B座1701/1702室 邮编:100027